本報記者 王薇
轉基因一直是食品安全領域的熱門話題。今年以來,有關轉基因的爭論進一步升級:以經濟學傢郎咸平為首的"反轉派"和科普專傢方舟子為首的"挺轉派"之間進行微博論戰;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公開質疑轉基因,並前往美國進行轉基因調查;12月,在首屆轉基因嘉年華活動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等多位專傢現場回應公眾對轉基因的質疑。那麼,轉基因發展的出路在哪裡?近期,多位專傢表示,要破解轉基因困惑,加快立法和加強科普宣傳是根本解決之道。
現實狀況
近60個國傢離不開轉基因
2012年的相關數據表明,全球有28個國傢正式批準大規模種植轉基因作物,還有將近30個國傢允許將進口轉基因作物作為食品、飼料加工。對此,有專傢認為,這意味著近60個國傢離不開轉基因。而這些國傢的人口占瞭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三。
轉基因技術發展最早的是美國,第一個轉基因食品1996年實現消費。目前,我國大部分人吃過轉基因食品,比如用轉基因大豆榨成的豆油就是轉基因食品。
有專傢認為,我國發展轉基因已到瞭十分關鍵的階段。對於近期61名院士聯名上書呼籲推進轉基因產業化,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、農業部農作物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、國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黃大昉指出:"從我國糧食安全和科技競爭力角度出發,再不發展轉基因,可能就錯過時機瞭。例如,如果當年我國不發展自己的轉基因抗蟲棉,那麼我國棉花市場60%的利潤就要交給外國公司。大豆作物就是這麼被控制的。"
主要問題
科普宣傳不足成軟肋
"科普宣傳不足是我國公眾對轉基因疑慮和擔心的主要原因。"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新聞發佈會上如是表示。農業部總經濟師、新聞發言人畢美傢在1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答記者問時介紹,轉基因作物在世界上大規模種植jazz日本人免費已有17年,迄今為止沒有發生一起科學證明有安全問題的案例。人們對轉基因有疑慮和擔心,主要是轉基因在我國發展時間比較短,對轉基因技術不瞭解,科普宣傳不夠。下一步,將與有關部門一同加大科普宣傳力度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新聞發佈會上強調,將加快研究、推進應用、規范管理、科學發展,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轉基因研究與應用。
一位網友稱,在某地超市裡隨機訪問購買轉基因食用油的消費者發現,相當一部分人更關註的是價格,而不是標簽上是否標註"轉基因",甚至沒聽說過轉基因,自然也不會參與轉基因之爭。而這是真正的問題所在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傢表示,與轉基因利益最密切相關的,恰好是根本不知情或根本不瞭解的群體,他們隻能被動接受。
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,目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沒有定論,但是消費者應該有知情權,含有或者不含有都應進行標註。標註要全面,包括成分、比例、可能的危害、適用人群等。另有專傢表示,要明確標註方法,多數產品雖然進行瞭標註,但藏在很隱蔽的位置,且字體非常小。要規定如果不進行標註或標識不符合規定,會面臨高額處罰。對於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為,要追究責任。
解決之道
重拾轉基因生物安全立法
有專傢認為,基於目前的狀況,已被擱置的《轉基因生物安全法》立法工作應盡快提上日程。轉基因生物不光涉及農業,還有林業和微生物等,都應納入同一法律管理。
在12月3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中心召開的轉基因技術法律規制論壇上,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認為,轉基因生物安全不僅是食品安全和產品安全問題,無遮住擋拍拍視頻更關系到整個國傢的生態安全,因此要用法律規制轉基因技術。應盡快推進《轉基因生物安全法》立法工作,對轉基因技術實施風險防控。
王燦發提出,風險預防是環境法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,也稱謹慎韓國年輕的老師5 原則,就是對拿不準的問題要非常謹慎。當科學上已提出但是否有害無法確定時,寧可信其有害。專傢認為,目前,雖然農業部制定瞭《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條例》,但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涉及國傢千秋萬代,不能僅用條例解決。
據瞭解,王燦發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參與《轉基因生物安全法》立法工作。他說,這部法律國務院曾立項,並已開始起草,但由於相關部門反對聲較高,2005年就被擱置下來瞭。
有專傢指出,如何既保證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發工作順利進行,又讓公眾在選用轉基因食品時有基本的科普知識和知情權,是今後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高科技發展所面臨的難點。惟有在公開、透明的原則下,在法律的保障下,持之以恒地進行公眾科普,加強互動交流,才是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。
DALI FOODS GROUP
0595-873350775 X 8小时
关注我们的公众号
©1989-2019 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06822号